近年來,國內醫美消費快速增長,但醫美行業從業者“魚龍混雜”,暗藏消費風險和陷阱。為引導廣大消費者理性看待醫美需求,正確選擇醫美機構,審慎做出醫美決定。4月17日,湖南省消保委發布消費提示,提醒消費者慎重對待醫美,別讓“美麗”成為一種傷害。
牢記自身安全,謹慎做出決定。醫療美容服務是一種醫療行為,具有較高的專業性、復雜性和一定的風險性,而對醫療美容效果的心理預期和對實際效果的評價往往帶有一定的主觀性。消費者因個人體質不同,美容效果也存在差異。消費者不要盲從、跟風、攀比,要始終把自身安全放在第一位。在醫療美容前,消費者應當對所做的醫療美容項目的信息和內容充分了解,與主診醫師充分溝通,知悉該項目的風險性與禁忌癥,謹慎選擇,切勿過于追求美麗而忽視其中存在的風險隱患。
查看醫療資質,拒絕黑產機構。醫療美容機構與生活美容機構不可一概而論,醫療美容機構必須具備衛健部門頒發的《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依據《醫療美容服務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提供服務。消費者在選擇醫美機構時,要查驗醫美機構的經營證件,了解醫生是否具有醫療執業資格,并核實醫療器械的相關信息,避免因接受不合格的醫美服務而受到傷害。
理性對待宣傳,避免落入陷阱。近年來,夸大醫美效果、發布涉嫌違法的醫美廣告偶有出現,如存在使用患者形象進行診療前后效果對比或作證明;用健康介紹、人物專訪、新聞報道等形式變相發布醫療美容廣告;宣傳診療效果或者對診療的安全性、功效性作保證性承諾等情形。針對此類廣告,消費者要擦亮雙眼,學會辨別,避免落入虛假違法廣告陷阱。
了解合同內容,使用示范文本。近期,市場監管總局下發了《醫療美容消費服務合同(示范文本)》,供營利性美容醫療機構與接受醫療美容服務的消費者簽訂服務合同使用。建議消費者在接受醫美服務前,務必與醫美機構按照《醫療美容消費服務合同(示范文本)》簽訂合同,并明確醫療美容的具體項目、費用支出、有效期限、雙方權利和義務,商家承諾的醫美效果等,并特別注意商家是否存在減輕自身義務、加重消費者責任的不平等條約,確保自身權益得到保障。
核實產品信息,以防受到傷害。非手術類美容治療相對手術類美容治療創傷和風險小,受到更多消費者青睞,但單從產品價格、產地、宣傳上難辨真假,消費者可事先登錄藥監部門的官方網站查詢醫美機構使用的藥品和醫療器械是否經依法批準和注冊,同時查看產品生產日期、產品質量合格證、適用范圍和注意事項等,以防購買到假冒偽劣或者過期失效的產品。
留存消費憑證,依法理性維權。消費者要實名接受醫療美容服務,在醫美服務過程中,應妥善留存相關診療記錄、發票票據、服務合同、消費支出憑證,以及接受服務前后的對比照片等相關材料。如發生爭議,及時與醫美機構進行協商解決。如果協商不成,可撥打12345熱線進行投訴舉報,或通過其他法律途徑維護自身合法權益。(記者 余知都)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