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ideo id="muzc1"></video>
    <source id="muzc1"><span id="muzc1"><delect id="muzc1"></delect></span></source>
        1. <video id="muzc1"></video>
              投資和消費是相互促進的
                發布時間:2023-02-14  信息來源:北京日報 復制網址 打印
              摘要:

                從金融市場上來看,最近有一些積極的反應,這表明市場對2023年的預期明顯在改善,經濟修復預期比較顯著。在這個過程中,外資對中國經濟恢復的信心也比較強,國外的聰明錢也持續流入。我對GDP增速預測相對樂觀,認為5%的增速肯定能夠達到,并且通過努力,我們有可能爭取到比5%更高一些的增速。從結構上來看,2023年的內需比較強,外需相對較弱,出口方面可能會經歷一個下調的過程。這里我關注一個主要的問題,2023年擴大內需主要靠投資還是靠消費?這是最近討論比較多的問題。我傾向于要靠消費,靠提振消費者信心來擴大內需。

                在投資方面,第一個支柱是基建投資,2022年基建投資增速已經相當強勁,在政策的支撐下,名義增速達到了10%左右。在這個基礎上,2023年還要以更大的力度來支撐,才能讓基建增速穩定或提高,從這一點來看難度是比較大的。第二個支柱是房地產投資,今年房地產行業的表現可能是強政策弱表現,難以重回到經濟增長的引擎地位。第三個支柱是制造業投資,2022年全年制造業產能利用率總體比2021年下降1.9個百分點,這說明對工業制造業來說存在一定的產能閑置。分行業看,產能利用率上升或比較穩定的行業都屬于上游的礦采選業、石油天然氣這些能源大宗商品行業,對應到地理空間上我們也看到,山西、陜西、內蒙古等省份的財政狀況相對好一些。所以從工業行業細分來看,剔除掉上游的礦采選業、石油天然氣行業,剩下的制造業產能利用率下降幅度會更高,降幅應該是明顯大于2個百分點,這些行業在此前受到的沖擊更大??傮w來看,制造業投資在2023年能否走強,有這樣兩個不利因素:一是目前制造業的產能利用率明顯偏低;二是從出口來看,外部市場需求不太樂觀。制造業投資的發展接下來將取決于消費反彈以及基建、地產行業的表現。所以,制造業投資在2022年表現比較強、基數比較高的情況下,會得到內需反彈的支撐,但因為外需的減弱和當前產能利用率下降的因素,也同樣面臨壓力。

                在消費方面,消費需求在2022年受到一些抑制,表現比較弱,甚至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指標出現了負增長。在這樣低的基數下,2023年消費反彈值得期待,消費很可能成為2023年經濟恢復的主要拉動力量。但目前消費也面臨著不容忽視的壓力。收入信心和就業情況是決定消費的最直接因素。

                我們需要認識到,信心也是一種公共產品,具有外部性,這是需要政策干預、提振信心的理論基礎。通常來講市場失靈有很多種情況,其中就包括外部性。而市場信心也有外部性,同時也是一種公共產品。作為單個消費者和單個企業,都很難影響整體宏觀經濟的信心,只有政府才能改變市場信心或者進一步激發市場的信心。與歐美日等主要經濟體相比,我國的財政、貨幣政策空間都明顯更大,因此我們完全有能力去做這些事情,從這個意義上來看,2023年的內需修復和經濟增長值得期待。

                當前,關于2023年經濟靠投資還是靠消費,仍然存在一些爭議。一種觀點認為要靠消費,要刺激消費者信心。另外一種觀點認為,消費不能提高供給潛在增長率,要靠投資增加要素投入或技術進步才能提高潛在增速。事實上,消費和投資是具有一致性的,我們不能把這兩者割裂、完全對立來看。特別要看到,消費、投資也是相互促進的,具有更強的一致性。

                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這是經濟發展的最終目標。當前我們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和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這個過程就是擴大消費、擴大內需的過程。所以,消費是一個最終目標,投資增長最后都是為消費來服務的。當然,消費需求得到改善,必須要有供給方面的改善才能夠得以持續。

                在分析國民經濟循環的過程中,我們經常提到生產、流通、分配、消費這四個環節,其中斷掉任何一個環節都不行。如果消費不行,生產再多只會造成庫存,造成產能利用率下降。去年以來我們已經出現產能利用率下降的問題,現在消費是國民經濟循環過程中的一個瓶頸,如何激發消費需求是我國經濟當前的主要挑戰。

                消費和投資也可以互相促進、互相強化,比如刺激新能源車的消費可以同時讓新能源車生產企業的預期改善、投資增加。所以,在這個過程中,政策一定要時間上前置、力度上給足,在經濟重啟的第一時間,要把市場信心的第一把火點燃起來,推動良性循環。

              (作者為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所長徐奇淵)

                 相關附件
              ·
                 相關文檔
              聯系我們    |    網站介紹    |    技術支持    |    關于我們
              Copyright ? 2012 版權所有 北京市消費者協會 京ICP備12010422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10390號

              人妻丰满熟妇一区二区三|国产自偷自偷手机在线|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综合亚洲|国产精品亚洲w码日韩中文